以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《清明上河图3.0》为代表的展览更加注重开放性、多样性、体验性和互动性,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
科技连接艺术,需要把握其所蕴含的民族情怀与记忆,形成知识与审美的沉淀
3D(三维立体)、AI(人工智能)、VR(虚拟现实)……随着技术的发展、探索的深入,以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《清明上河图3.0》为代表的展览,正在深化人们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。
当《清明上河图》遇上高科技
今年,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合打造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《清明上河图3.0》,一经推出就吸引了众多目光。走进展演,观众仿佛走进了《清明上河图》里的繁华盛景,真人和全息投影影像技术结合的互动剧场,将音乐、表演、全息投影和剪影交织互动。“上船啦!”随着一声招呼,观众们就来到了“船上”。这是一个6D球幕影院,直径10米的高清球幕影院构成的“船体”。观众通过多轴平台的体验座椅、360°高清影片,仿佛走上汴河码头,坐上画中船只,如梦如幻、恍若隔世。《清明上河图3.0》展演遵循了“入画到出画”的过程,呈现科技与艺术交融的新形态,通过多媒体历史时空再现、增强现实互动剧场、虚拟现实影院、人文体验空间等4个展厅,串联起国宝《清明上河图》的文化历史信息,让观众沉浸式地体验鲜活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感悟中华艺术之美。
不仅是《清明上河图3.0》展演,故宫博物院还推出了“爱琴遗珍——希腊安提凯希拉岛水下考古文物展”“清初‘四王’绘画展”等数个展览,科技元素也成为展览的看点。在9月11日开幕的故宫博物院藏清初“四王”绘画展中,展出明末清初王时敏、王鉴、王翚、王原祁的作品113件(套),展览中的古画就被做成3D效果。
新技术、新方式,正在为展览带来新变革。早在几年前,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展示中心就推出了球幕影片《梦幻佛宫》,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洞窟、佛像、壁画等影像,让观众远观莫高窟全貌,近看“飞天”的每一个褶皱,仿佛进行了一场敦煌莫高窟经典洞窟漫游。
如今,越来越多的展览利用高科技,创新展陈方式,弥补观众不能到现场参观的遗憾。今年7月,“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复原影像展”“僧侣与艺术家”在北京展出。137幅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以高清图片形式复原,这在国内是首次大规模集中呈现,同时展场内还借助VR技术让观众能体验4个洞窟。由甘肃省博物馆及敦煌研究院等7家博物馆联手,经过3年策划的“丝路敦煌 幸福生存”大展,在上海中心大厦的2000多平方米展厅内展出。3个模拟洞窟、裸眼3D的高科技体验,成为展览的看点。9月,由国家大剧院、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、魏公村舞蹈产业联盟联合主办的“为生命而舞——首届中国舞蹈艺术大展”在国家大剧院开幕。作为集展示、参与、互动体验于一体的多媒体沉浸式舞蹈艺术展,展览以数字科技结合舞蹈文化的创新艺术形式,打造互动的艺术空间,为观众全景式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。